一、技术原理
配套企业针对电子零部件中0.05~2mm的微孔抛光需求,采用磨粒流工艺实现高精度加工。该技术通过高黏度流体介质(如硅基载体)混合碳化硅或金刚石磨粒,在10~15MPa压力下驱动磨料反复流经微孔内壁。磨粒与孔壁的微切削作用可精准去除毛刺,表面粗糙度Ra值可达0.1~0.4μm。
夹具定制:根据零件孔径与路径设计导向通道,确保磨料集中作用于目标区域;
参数匹配:
磨粒目数:800~3000目(孔径越小磨粒越细);
循环次数:3~8次(视初始粗糙度调整);
介质温度:40~60℃(保持流体最佳流动性);
自动化加工:通过PLC控制系统实现压力、流量、循环次数的精准调节,单次可批量处理数百个微孔零件。
声学组件:TWS耳机泄压孔抛光,孔径0.3~0.8mm,消除气流噪音;
精密结构件:智能手表气压平衡孔,孔径0.5mm,避免汗液渗透;
传感器部件:光学模组定位孔,孔径0.2mm,提升光路精度。
孔径适用范围 | ≥0.5mm | 0.05~5mm |
孔壁均匀性 | 易产生锥度 | 全路径一致性>98% |
加工损伤风险 | 可能产生晶间腐蚀 | 零机械应力 |
环保性 | 需处理酸碱废液 | 介质循环利用率>90% |
东莞头部企业已实现:
复合磨料技术:纳米金刚石+氧化铈混合磨料,兼顾切削力与表面镜面效果;
在线检测系统:集成CCD视觉检测,实时反馈孔径公差(±2μm);
绿色制造:生物降解型载体介质,降低VOC排放。
上一篇:智能磨粒流抛光机实现纳米级突破 微孔加工迈入"零瑕疵"时代
下一篇:没有数据了!
一、技术原理
配套企业针对电子零部件中0.05~2mm的微孔抛光需求,采用磨粒流工艺实现高精度加工。该技术通过高黏度流体介质(如硅基载体)混合碳化硅或金刚石磨粒,在10~15MPa压力下驱动磨料反复流经微孔内壁。磨粒与孔壁的微切削作用可精准去除毛刺,表面粗糙度Ra值可达0.1~0.4μm。
夹具定制:根据零件孔径与路径设计导向通道,确保磨料集中作用于目标区域;
参数匹配:
磨粒目数:800~3000目(孔径越小磨粒越细);
循环次数:3~8次(视初始粗糙度调整);
介质温度:40~60℃(保持流体最佳流动性);
自动化加工:通过PLC控制系统实现压力、流量、循环次数的精准调节,单次可批量处理数百个微孔零件。
声学组件:TWS耳机泄压孔抛光,孔径0.3~0.8mm,消除气流噪音;
精密结构件:智能手表气压平衡孔,孔径0.5mm,避免汗液渗透;
传感器部件:光学模组定位孔,孔径0.2mm,提升光路精度。
孔径适用范围 | ≥0.5mm | 0.05~5mm |
孔壁均匀性 | 易产生锥度 | 全路径一致性>98% |
加工损伤风险 | 可能产生晶间腐蚀 | 零机械应力 |
环保性 | 需处理酸碱废液 | 介质循环利用率>90% |
东莞头部企业已实现:
复合磨料技术:纳米金刚石+氧化铈混合磨料,兼顾切削力与表面镜面效果;
在线检测系统:集成CCD视觉检测,实时反馈孔径公差(±2μm);
绿色制造:生物降解型载体介质,降低VOC排放。
上一篇:智能磨粒流抛光机实现纳米级突破 微孔加工迈入"零瑕疵"时代
下一篇:没有数据了!